学术论著 | 梅笑——捕捉不确定性:疼痛的主观性转向及其社会后果

发布时间:2024-07-02浏览次数:11

编者按:“学术论著”是bat365在线官网登录推出的学术栏目,介绍本院教师新近发表的前沿研究。本期推荐文章来自社会学系梅笑副教授。

梅笑. 捕捉不确定性:疼痛的主观性转向及其社会后果[J]. 浙江学刊, 2024(04).


论文简介

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体验,疼痛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寻求医疗帮助最常见的原因。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经超过了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2000万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疼痛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癌症患者人口不断增多,可以预计疼痛管理的社会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长久以来,对疼痛的关注和解释主要还是来自医学领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疼痛是某些疾病和伤害的症状,并担忧治疗疼痛可能会遮蔽身体为疾病发出的警示信号。但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医学领域出现了对疼痛认知的主观性转向,即认识到疼痛不一定与实际上存在的身体损伤相关,而是受到心理、文化、社会等复杂因素影响的主观感受。认可并强调疼痛的主观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影响,比如拓宽了对疼痛的研究范围,提高了针对癌症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水平,但也为医疗实践带来了独特的挑战。特别是在疼痛评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尊重患者疼痛主诉和需要将其转化为客观数值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种用客观数值捕捉主观体验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了两个基于主观性与客观性概念而搭建的解释框架,分别将疼痛评估看作以通约为核心的标准化手段和来自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基于笔者研究团队在2023年4月—9月在广东省和上海市的医疗机构中搜集的一手材料以及其他学者公开发表的经验研究中的二手材料,本文对这两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和适用性进行说明和评述,并提出第三种理论解释框架,即将疼痛评估看作“以物为中介的沟通过程”。研究发现,量表作为“能动之物”,通过为疼痛治疗铺设轨道、触发沟通需求,以及消除沟通中的杂音来生产具有一定确定性的信息,并对评估结果和疼痛治疗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疼痛评估实际上是一种捕捉不确定性的努力,对其社会后果的考察需要关注物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医疗场域中的“物”,这既有助于在理论上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二元对立,也能够加深对医患沟通有效性的理解和讨论。


作者简介


梅笑,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bat365在线官网登录副教授,中国社会学会文化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健康与疾病、情感劳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社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社会》《妇女研究论丛》《青年研究》 等期刊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


XML 地图